政策法规
李克强部署2014年工作
2014年03月24日 00:00

李克强部署2014年工作:GDP7.5% 新增就业1千万人

中国网35讯 今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对2014年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实录如下:

2014年,我国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带来变数,新兴经济体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我们必须防微虑远,趋利避害,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这里,着重对两个目标加以说明。

关于经济增长。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稳增长更是为了保就业,既要满足城镇新增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根本上是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有不少积极因素,但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关于价格水平。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我国农业连年增产,工业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粮食等物资储备充裕,进出口调节能力较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少,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物价调控,切实防止对群众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政策取向。

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要加强财政、货币和产业、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第三,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上来,不断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十八句勾勒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关键、最重要的要点。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折射了新一届政府全面落实改革的坚定意志,堪称是政府主动让社会批阅的一份年度期末考试答卷,和政府向社会表决心的“军令状”。但全社会都需要细致消化长达16000多字的报告,为了更方便阅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两会改革举措追踪”课题组从智库角度剖析两会,从中列举十八句要点,勾勒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几个要点。

1.去年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事业蓬勃发展。GDP增长了7.7%CPI控制在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粮食产量“十连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工业。神舟十号遨游太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深潜再创纪录,表明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智慧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2. 一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一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二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三是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3. 过去一年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今后要坚持、探索与完善;同时要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问题主要包括:增长尚未稳固,财金存在风险,产能过剩仍多,调控难度增大;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就业、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等。政府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扎实有效解决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

4.2014年形势错综复杂,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 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基础、有条件。

5.今年政府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政策要有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

6.今年预期目标:GDP增长7.5%CPI涨幅控制在3.5%,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

7.实现今年目标任务的原则和政策取向是:一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二是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三是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

8. 2014年重点工作之一是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改革,重头戏是财税体制改革。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的活力。

9. 2014年重点工作之二是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要建设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

10. 2014年重点工作之三是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

11. 2014年重点工作之四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要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12. 2014年重点工作之五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

13. 2014年重点工作之六是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要“进退并举”。进,要更加积极有为;退,要更加主动有序。

14. 2014年重点工作之七是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15. 2014年重点工作之八是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要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6. 2014年重点工作之九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

17.政府自身改革要做到: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厉行节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民政府所有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全面接受人民监督。

18.各方面工作要有序推进:民族、宗教、侨务、军队、港澳台、外交各方面工作都要牢记人民重托,奋斗创造未来。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84号
地址: 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电话: 0931-7601667 邮箱: fazhan@lz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