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兰州城市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2013年09月12日 00:00

兰州城市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抢抓“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战略机遇,实现我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依据学校当前实际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特制定兰州城市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规划依据

(一)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1、基本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园面积46.7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39.69万平米,教学仪器设备值为6819万元。“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投资18662万元完成了66735.36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培黎校区图书馆、高标准学生食堂,新建西校区两栋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浴室、茶炉房等。西校区逸夫图书馆、体育综合训练馆、田径场正在建设之中,学校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学校今后发展的需要。

2、专业设置渐趋合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现有各类专业73个,其中普通本科专业由6个增加到29个,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工学和社会科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拓宽办学渠道,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向,逐步形成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举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为学校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2539人,其中本科生8426人。

3、学科建设稳步提高,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现有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等11个科研院、所。“十一五”期间,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厅科研项目119余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40篇 ,其中被SCISCIEEIISTPCSSCICSCD等收录论文148篇,出版专著13部,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82部。在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众多项目上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校园科研氛围逐渐浓厚,学术活动不断繁荣。

4、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教师结构更趋合理。学校现有教职工1096人,其中专任教师692人,有教授、副教授289人,博士65人(含在读29人),硕士361人(含在读63人),先后有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人获“省级师德标兵”荣誉称号,4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3人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获“全省学科领军人才”称号,1人入选“陇原创新人才扶持计划”,1人获“甘肃省优秀专家” 称号,1人进入甘肃省“333工程人才梯队,3人进入“555工程人才梯队,11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特别是学校在吸纳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任教师的高职称比和高学历比分别由2006年的35.1%53.6%发展为41.8%61.6%,逐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5、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后有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获奖,6项获厅级教学成果奖,49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9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达到28门,6名师生的作品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150余名学生获国家级、省级“三好学生”称号,450余名学生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科技厅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成为我省基础条件较好,学科专业潜力较大,师资力量较强,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普通高等学校。

6、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学校于2008年全面完成15个二级学院的组建工作,建立了“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理顺了内部各项工作关系,调动了二级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积极性,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了学校的办学潜力。学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和完善全员聘任制和中层干部任期制,进行了两次全员竞聘,先后完成了两轮处、科级干部的换届工作。

7、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十一五”期间,学校定期邀请中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其中,接待白俄罗斯、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44人次。长期聘请10名外籍文教专家来校任教,共派遣24名教师出国考察、研修以及学术交流;

成功举办了甘肃省博士论坛、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国际会议、《方言》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庆典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60余次。先后与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校和林肯大学、俄罗斯奔萨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和国立音乐学校、英国威根里学校、德国维尔道工程技术大学、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日趋频繁。

8、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风建设、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切实做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单位,受到了表彰奖励,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命名表彰大会上,我校又被选为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典型单位。

(二)学校“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的转型速度慢,教学型大学的办学特色不突出。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具有城市特色和应用型特色的品牌专业少,专业设置和省内其他高校趋同多,与甘肃省优势产业和地域特点相关的专业基本处于空白。

2、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致使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补历史欠账、抓当前建设、打未来基础的矛盾之中,面临的困难较多,特别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缺口很大。基础设施、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图书资料、教职工住宅、学生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等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3、师资队伍素质和学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中高学历教师数量较多,但学校没有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影响的学术科研团队,科研实力需进一步提升;师资及其管理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进程较缓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高水平的带头人不足,省级重点学科尚属空白。

4、学校办现代化大学的管理水平亟须进一步提高。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流程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教学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校办产业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学校“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世界制造加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同时,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能够促进城市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和城市服务方面的人才。

2、甘肃省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十大超百亿工程,加之国家4万亿元拉动内需资金在各省的投入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几年,全省乃至全国对与城市相关的工学类、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学校必须结合甘肃省特殊的省情,根据地方、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大专业、小方向”的思路,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前景广阔的应用型专业,增强应用型学科建设。

3、从周边环境看,兰州城市学院面临着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这些学校近年来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投入增加,条件改善,实力提升。在全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校必须增强紧迫感,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基本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扩展办学空间;牢牢把握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占领人才市场,力争在新一轮高校的竞争中走在前列。

4、甘肃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全国甚至西北都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由现在的19%提高到40%,根据省教育厅的规划与预测,到2015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要达到25%,这就要求我校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为甘肃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全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统筹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宗旨,围绕一个目标,依靠两个根本保证,制定五项规划,实施六大方略,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坚持一个宗旨:即坚持以培养服务于全省的城镇化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人才为宗旨。

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以把兰州城市学院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教学型大学为目标。

依靠两个根本保证:即依靠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制定五项规划:制定相对稳定且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科学研究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实施六大战略:即实施改革活校战略人才兴校战略、科研强校战略、质量立校战略以德执教战略、依法治校战略。

抓好八项重点工作:即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必须着力突出和重点解决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在发展方向上,必须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据我省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以适应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需要为切入点来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二是在办学模式上,各二级学院应彻底打破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格局,实现由单一化模式向多样化模式的跨越和转型。三是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地方、社会、市场、企业的联系,根据地方、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设置适应性强,应用性广,具有广泛就业市场和就业前景的专业,进一步拓宽专业服务面向,增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四是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高层次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建立以精学专业课为基础,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保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专双证”或“一专多证”的学生培养机制。五是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人才层次和类型多样化需求为依据,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就业取向、不同个性特点的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六是在教育质量上,必须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把改善教学条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优质的教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占领人才市场。七是在科研方向上,必须把应用研究作为教学型大学的主攻方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立校市、校企、校地双向互动的办学机制,实行开门办学,形成“全面合作、项目带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科研格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谋咨询服务,自然科学研究要为地方和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合作进行科研攻关。八是在就业指导上,必须树立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生命线的理念,把学生的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提高就业能力和指导就业过程来抓,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新机制,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积极性,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形成稳定的就业市场。

(二)学校的发展定位

“十二五”期间,兰州城市学院以加快转型步伐,努力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教学型大学为发展目标,以服从和服务于甘肃省的城镇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办学宗旨,以“突出和发展城市服务功能,保留和优化师范教育特色,注重和强化应用技能培养”为办学指导思想,逐步把学校建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城市化建设人才培养和培训中心,城镇化战略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中心、城镇化信息交流与继续教育中心,甘肃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基地。

(三)战略目标

1、办学规模。兰州城市学院的全日制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

2、基本建设。2015年,校园总面积计划达到800亩以上,校园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亿元,基本满足“十二五”期间学校办学规模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3、学科建设。“十二五”期间,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建立起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在努力建设好文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工学、社会科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一级学科。力争建成20个以上校级重点学科,23个省级重点学科,争取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零的突破。依托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充实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力争科研经费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到“十二五”末达到350万元以上;发表学术论文达到2000篇,SCIEI收录论文达到80篇,CSSCI入选论文达到200篇;出版专著、教材80部。“十二五”期间争取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0项以上;办好《兰州城市学院学报》、《甘肃高师学报》。

4、专业设置。到2015年,所有专业设置全部达到本科层次;通过社会调研和专家论证,对传统优势专业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调整改造、升级,以此引领和支撑学校的整体专业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5个深受社会欢迎、具有明显优势的品牌专业;通过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积极培育新型专业,争取到“十二五”末使本科专业(专业方向)达到40个;通过学科交叉、邻近专业的融合,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成8个校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在专业调整与重组上,重点突出我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四个薄弱环节:一是应突出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等专业;二是应突出与我省资源优势相关的信息技术、机电工程、数控加工、汽车维修和材料科学等工科类专业。三是应突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专业;四是突出我省紧缺的职教师资、学前教育、本科小学教育和学科教育等专业的建设。

5、教学工作。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加大选修课开设比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积极参加省级精品课程评选,着力培育国家级精品课程,力争到2015年,建设校级重点课程90门,校级精品课程45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建设160门公共选修课,20门左右的双语课程;重点建设好一批精品教材,使学校主干课程教材达到国家教材建设的规定标准;鼓励学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专著,学校在教材编写上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到2015年,编写出30部标本教材。

6、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要特别重视新办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不断更新完善实验设备。到2015年,建成设备一流的甘肃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使其成为我省乃至西部地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建成12个示范教学基地,35个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点,6070个左右的规范化教育实习与实践基地,新增5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筹备建设环境生物技术等35个厅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7、师资队伍继续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到“十二五”末,按照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求,促进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力争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830人左右;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5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70%以上;接收引进“211、“985院校毕业生达到专任教师的10%左右;加大力度,使具有国外留学或三个月以上国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引进和培养,力争使全省学科领军人才达到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达到3人;甘肃省“333、“555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达到6人,省级精品负责人达到20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培养至少5035岁以下的教学科研骨干,20名在甘肃乃至西部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8、图书资料。到“十二五”末,馆藏图书计划达到100万册以上,其中电子图书达到30万册,各种中外文期刊计划达到2800种,使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加大特色专业、与城市主干行业相对应的主干专业相关的专业图书购置和情报信息建设。全面完成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尤其是新图书馆的建设,要坚持高标准和高起点,突出超前性,认真规划与之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开通完善并拓展与我校重点学科专业相适应的资源环境、生命科学、地理、媒体艺术、城市科学等数据库资源,力争将其建成一流的数字化图书馆。切实加强各二级学院的图书资料建设,充分满足师生工作、学习和科研需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图书馆作业流程的现代化。

9、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方筹措办学经费,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校舍、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及体育设备建设,使教学基本设施能较好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校推行“一卡通”,实现在校内集学生证、工作证、身份证、借书证、医疗证、会员证、餐卡、钱包、电话卡、存折等于一卡,“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目的,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高效、便捷。积极开展校园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建设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生活、活动提供便利,校园绿化面积进一步提高,把学校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协调统一的和谐校园。

三、“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基本保障

(一)主要措施

1、坚持实施改革活校战略树立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活校,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推荐、考察和选拔任用工作新机制和权责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优劳优酬。通过改革,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用改革激励人才,用发展凝聚人心。

2、坚持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引进、培养、使用的关系。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制度体系。一是积极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聘用一批兼职教授和省内知名专家,尤其是要加大科学领军人才和专职研究人员的引进力度,尽快改变我校与城市相关学科领军人才缺乏的局面;二是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大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努力促进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三是注重使用各类德才兼备的人才,大胆提拔和使用具有学术威望和领导才能的教师担任领导工作,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利;四是牢固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思想,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坚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按照“依据实际,突出特色,服务社会,重点发展”的方针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实施科研强校战略,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科研强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凝炼学科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构筑科研基地,选择重点课题,实施项目带动,实现优势突破。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特色,遴选出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新兴学科、交叉与边缘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争取承担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科研工作队伍,在相关学科领域培养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杰出学术骨干和具有原创精神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力争在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依托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在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和城市服务等学科专业建设上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力争在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甘肃方言研究、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研究、绿色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城市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研究、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以及资源环境与生态工程研究等方面出现一批省内外具有影响的优秀成果。

4、坚持实施质量立校战略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一是树立新的质量观,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新标准。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成人”与“成才”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二是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构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机制。建立科学透明的教学科研评估体系,认真开展教学科研质量评估;改进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督导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形成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发挥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改革学生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建设。进一步推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大力提高基础课教学水平,大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加大选修课开设比例,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坚持实施以德执教战略。进一步落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把“铸造师魂,培育师德”作为学校以德执教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广大教师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新机制,努力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坚持实施依法治校战略。“依法治校”是创造稳定的育人环境的不可或缺的工作。要根据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规,进一步落实办学自主权,形成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新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落实校务公开,认真落实教职工在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办学以及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作用,充分发挥群众集思广益的参谋助手作用,实现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与进步;依据高校自身的特性,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统一,坚持大学自治与社会服务的统一,自主开展学术活动及其他各项活动。按照《兰州城市学院“五五”普法和依法治校规划》,把法制教育作为全校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落到实处。

(二)基本保障

1、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1)切实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作用,从思想政治上和组织领导上切实保证学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能力。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在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对办好现代化大学的认识能力、对现代化大学的管理能力、推进学校发展的能力和班子自身建设的能力。要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意志与力量凝聚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3)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认真贯彻执行“大处着眼,德育为先,学会做人,重在实践”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上来,把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上来,团结和鼓舞全校师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以全校师生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学校工作的大发展。

4)切实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竭力维护国家级文明单位的良好声誉。积极创造严谨求实的学术环境,祥和宽松的人文环境和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改革发展的浓厚空气,努力构建节约型、人文型和谐校园,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2、加强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要抓住有利时机,科学合理划分三个校区的功能,促进各校区协调发展;把教学行政用房、体育场地、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快新校区建设的力度,加大投入,加紧进行,使学校各项建筑指标基本能够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加快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步伐,不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设立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构建资源共享的课程体系;抓好图书馆、远程教育中心建设,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

3、深化校内体制改革,以管理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高等学校管理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加大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进一步深化学校实体化改革。科学界定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探索基层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加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校级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理顺各种关系,提高适应能力,发展后勤产业,发挥最大效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证。

4)坚持精细化管理。大力提倡教学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给教学、管理、后勤三支队伍都制定了明确的责任目标和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十二率考核等手段,强化过程管理,努力使每个工作环节都精细,从而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4、多渠道筹措经费,为学校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财力保证

1)坚持以政府拨款为主,通过学生培养费收入和社会力量筹集资金等形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横向、纵向科研经费,全力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专项资金与重点扶持。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发挥科技优势,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

3)加强学校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办学效益。强化资源配置,优化支出结构;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经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注重投资效益,实现学校经费的自给有余,促进学校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84号
地址: 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电话: 0931-7601667 邮箱: fazhan@lz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