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与合作交流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 网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项目管理 | 文件下载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文章正文  

 

高校重金揽才不如静心育苗
2017-08-31     (点击数:)

    继教育部办公厅今年年初印发《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后,中共教育部党组日前再次发布《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短短半年时间,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高层次人才”的两份政策性文件,足以看出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对比这两份政策性文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个共性,即都明确强调了“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这一人才流动导向。同时,其关键词也从“流动”变成了“发展”,这无疑传递出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理当从“向外看”转向“向内看”的有力信号。当然,辩证看来,人才的流动本身就属于人才发展的一部分,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助于人才与资源平台、学术环境、体制机制实现更高度的匹配契合。因此,唯有对“内在发展”的不断聚焦关注,方是破译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密码,也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发展的源远流长。

    那么,高层次人才发展之“源”又在何处?其实,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少有见到移植参天大树的,而多是遍地播种育苗者。对于高层次人才相对富集的高校而言,与其四处拿重金挖抢人才,不如立足实际静心“育苗”,给年轻的科研苗子一个阳光雨露充足的生长空间。假以时日,他们必将为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当然,注重立足实际“育苗”,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移植“大树”,但绝不能忘记引栽“大树”之初衷一定是为了“幼苗”更加茁壮成长。这一点从近期国家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可见端倪,其强调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把“培养”放在了“引进”之前,足可见高校立足内在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有多少高校有足够的定力真心愿意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培养”青年人才?又有多少高校有更大的魄力敢于向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刀”?细细想来,对已有的高层次存量人才的争夺,本质上就是一场无趣的零和游戏,还助长了人才的浮躁气息。因此,关键在于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普惠性支持措施,用心发现和培养年轻学者,构建规模和质量匹配的青年优秀人才队伍,适当压担子的同时,多给搭台子,使高校成为青年人才成长、冒尖的富源之地。

    一旦有了源头活水,高校再施以积极的机制与政策,才能确保人才发展的源远流长。客观来讲,就是给人才创设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无障碍的学术合作环境和跨界流动机制,建立以学术为导向的公平、开放、分类的评价机制,搭建以学术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和“绿卡式”服务支持体系。现如今,面对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新环境,还要逐步探索增强人才发展机制与政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就精准性而言,是指高校应研究提炼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要素,从高层次人才中汇聚起最大公约数,并将此加以凝练升华、精耕细作,进而引向人才的卓越。说到科学性,就是通过顶层设计,提高人才开发与预测水平,遵从高校自身人才的成长规律,激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与活力。

    高校要实现人才发展的源远流长,更多意味着一种学术文化上的根底深厚。说到底,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开放的视野、研究的平台和职业发展的空间,享受学者成长的诗意栖居。反观个别高校近期出现的挖抢人才事件,这种对人才的无序竞争及各类人才称号的待价而沽,暴露出部分高校仍存在短平快的人才速成思维,愈发显现出重“显绩”而轻“潜绩”的心理,难能真正形成汇聚人才的高地。

不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高科技企业,对作为科技创新核心要素的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已日甚一日,应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当然这也是我们增强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术一旦真正成为人才共同坚守的至高价值选择,人才的成长也往往是一个安静自然的过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像是一个静待花开的美好。

(《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29日 作者:张立迁

 

关闭窗口

最新新闻  

 

· 我校13个项目获批省教... 2018/04/04
· 我校6个项目获2017年度... 2018/04/04
· 我校7个项目在2017年全... 2018/04/04
· 关于组织申报西部大开... 2016/10/31
· 关于学校绿色发展研究... 2016/09/02
高教动态  

 

· 当下大学教育:解决困... 2019/06/27
· 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2019/06/27
· 政府工作报告十处增补... 2019/03/20
· 教育部印发《通知》,... 2018/09/17
·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7/10/27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84号
地址: 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电话: 0931-7601667 邮箱: fazhan@lzcu.edu.cn